创办院长罗卫国
未来哲学是碎片化的关联
发布时间:2022-09-21



尚杰|未来哲学是碎片化的关联

纪念贺麟先生诞辰120周年专题


我们这个研讨会的主题《体系哲学的历史与未来》,我觉得体系哲学有历史,但没有未来。


1,“体系、哲学、历史”这三个概念,概括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基本特征:哲学是体系性的,它界定了哲学在体系性之中。体系是一个框子,就像绘画作品在画框里。画框里有画,体系里面有哲学。为了看清体系哲学的真面目,需要寻找“体系”的同义词:体系意味着整体或者总体性,它意味着“什么是哲学”已经被界定好了,而这又意味着已经知道了哲学的界限。比如,哲学绝不是文学艺术,不是社会科学等。哲学体系还意味着哲学的规范性、学科性、制度性,这使得哲学成为知识论或者认识论。体系性的哲学与历史的关系,黑格尔说的最清楚:首先,哲学就是哲学史。其次,“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,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”。合起来说,这里的“理”指理性,现实事物要合理,就得纳入理性,而理性之所以是合理的,在于理性符合某种因果必然性。这个“因果必然性”是全部哲学理性的浓缩,这与“哲学就是哲学史”有什么关系呢?关系就在于哲学史中的“史”,指的是理性自身的历史,而理性自身是由逻辑语言传达出来的,合起来说,就是真理的历史,但这个历史,说的极端一点,其实是没有时间的,因为在哲学家眼中,哲学史中只有思想本身,真实的生活本身是排斥在外的,所以哲学家没有自传,亚里士多德的自传不超过10个字:“他出生、他思想、他死了。”


于是,自从哲学诞生,哲学就具有传统哲学家所认为的纯粹性,这个纯粹性还有其他说法,比如“第一原因”、“第一哲学”、本体或者起源,它是思维形式,给予物质质料以秩序。哲学从诞生之日起,就潜藏着导向体系性哲学的倾向,它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登峰造极。到达顶峰之后,体系性的哲学,就开始衰落了,它发生在19世纪30年代前后。因此,今天再提体系性的哲学,我觉得好像是为批评者提供一个话题,作为话题,它是非常好的!


一个事实是,黑格尔之后,再没有过他那样的体系性哲学的大哲学家了。马克思没写过他自己的哲学体系,这体系是后人编出来的。那么,为什么体系性的哲学落伍了呢?很简单,这种哲学里,没有真正的时间、严重脱离现实生活,它把哲学等同于反思,也就是思辨,它试图“放之四海而皆准”,强调抽象的普遍必然性,借用叔本华的话说,这种思辨的体系性哲学具有一种“辉煌的枯燥性”,它停留在“应当”——很多好词,一旦被“应当”了,就陷入某种“精神污染”,也就是说,是值得怀疑的,比如:“应当自由”、“应当有道德良心”。“自由”一旦被“应当”了,自由反而消失了,“道德”一旦“应当”了,反而就不道德了。换句话说,这种辉煌的思辨哲学预先就确立了标准,思想的、道德的、正义的、真理的标准。


2,体系性哲学的衰落,在于它的观念论的可能性,已经被穷尽了,它不再有新意。【罗卫国论管理——新利益——2022年9月21日精读——昨晚开车去后海转了一圈】在黑格尔之后,哲学“不再在天上”,而是返回真正的生活世界,哲学成为实证的、社会的、语言学的、心理学的、生存意义本身的。哲学家只关注某一具体思想领域,而这一思想领域,可能超越了哲学本身,它可以是语言学的、心理学的、社会学的、甚至是文学艺术的、人工智能的。


哲学家们不再奢望从某个原点出发,建立哲学大全。比如,马克思和孔德都是社会哲学家、叔本华和尼采是生命艺术哲学家、克尔凯郭尔是生存哲学家、柏格森是时间哲学家、胡塞尔是现象学家、弗洛伊德是心理哲学家、维特根斯坦是语言哲学家,他们都没有,也不屑于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。我们可以说,这些哲学家的思想都属于现代哲学精神,他们的想法各自独立,互相推不出来,再没有哲学家试图一揽子解决人类思想的所有问题、或者规划出一个哲学体系,让未来人类参照执行。


从此,哲学不再等同于纯粹思想或者绝对真理,哲学突破了纯粹思想、纯粹逻辑的界限、突破了统一的真理的界限。现代哲学话题高度分散与碎片化了,欧陆哲学家与英美分析哲学家之间,几乎到了相互听不懂,无法对话的程度。这种碎片化并不表现在放弃了传统哲学的概念,而在于即使在使用同样的概念时,现代哲学家的想法也是“南辕北辙”的,以至于他们对于究竟什么是哲学,持有极端不同的看法。


总之,我认为体系性的哲学终结了,它已经没有未来。那么,未来哲学是怎样的呢?我不知道,这话实事求是。如果我说自己知道,就是在撒谎,就像“测核酸”这种小事何时结束,我都不知道,“未来哲学究竟是怎样的”这么大的事情,我就更不能知道了。


但是,为什么我同时又说“未来哲学是碎片化的关联”,我这不是自相矛盾吗?这个问题,我得认真解释一下:它涉及根本性的哲学疑难,也就是不确定性。当我们说,只有不确定性本身是确定的——这话是错误的,因为我们不可能性经历所有的不确定性。换一个比较通俗的说法:万事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,唯一不变的是“变化”本身——这话也是错误的,因为我们不可能经历所有变化,不可能经历所有时间。但这个说法,还是不太通俗。


为了通俗,我要点一道“硬菜”,思想领域也有好吃的东西,我是说物理学上的“增熵定律”,它是一个秩序与混乱搏斗的定律,而且是最让人类悲观的科学定律,它告诉我们,混乱最终肯定要战胜秩序,死亡最终肯定要战胜生命。我认为“增熵定律”同样适用于未来的哲学。我所谓哲学的“碎片化”,指的是思想的混乱程度、多样性的程度,这就像一个房间,只要不打扫,就会越来越乱。我所谓“未来哲学是碎片化的关联”中的“关联”,就相当于用种种智力的方式,给碎片化的思想元素,以某种秩序。这些秩序就相当于把思想的房间整理得井井有条,建立起使人舒服的秩序,就像康德的思想处处匀整对称。这就是体系性哲学家的理想,但他们不能懈怠,必须时刻打扫思想的房间,这种努力是枯燥累人的。只要思想的警察稍微放松警惕,一不留神,各种各样的酒神精神,就会使得思想的房间再次走向混乱。这些混乱,也就是我所谓思想的“碎片化”。于是,思想的房间还要重新打扫与整理,建立新秩序。这就是未来哲学的基本情形,我这些描述,根据在于思想上的“增熵定律”。如果我们实事求是,不说假话,就得承认在大多数时间里,房间的真实状态其实是乱的,而不是井井有条。思想的井井有条妨碍自由,使我们不舒服,就好像我们自己的自由意志不是思想的主人,就好像不是我们的随意性,而是井井有条成为我们居室的主人。舒服的思想是碎片化的,它不统一,如果一个碎片相当于某种选择、某种思想情景、处于某时刻和某场合的思想,那么这些有风景的思想碎片的连接,就相当于我们坐在思想的高速列车通过车窗欣赏一路的风景。


限于时间的关系,我这里无法展开对于未来哲学的判断。对于“未来哲学是碎片化的关联”这个话题,我只是在未来哲学的思想万花筒里,抓出一点点。我认为我们时代精神的主要特征,就是思想的万花筒。



1、每月讲一次面授课 2、每季建一个学习谷 3、每年开一次学友会 4、每五年出一本亮书 ©版权所有:罗卫国(北京)咨询有限公司 备案号:京ICP备1601463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