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3岁核弹科学家与一双患病儿女的日常,魏老说: 我不需要他们的报答,遗嘱都写好了
最近看了凤凰网制作的一个节目,记录了83岁核弹专家魏世杰的晚年生活。他一个人照顾精神分裂的52岁女儿,还要照顾一个弱智的儿子。
在这个故事中,我们看到了一个前半生献身于国家,后半生全力守护家庭的伟大灵魂。
前半生:戈壁铸剑,为国铸盾
回溯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,魏世杰与一群怀揣满腔热血的爱国青年,踏上了前往青藏高原的征途,将青春与智慧深深植根于那片荒芜的戈壁之中。
在国防科研的最前线,他默默耕耘了25载春秋,亲身参与并见证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、氢弹及导弹核武器的辉煌诞生,为国家的安全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核盾。
后半生:家之脊梁,爱之坚守
然而,命运的转折往往出人意料。1990年,魏世杰因家庭原因返回青岛,本以为能享受天伦之乐,却不料接踵而至的是儿子被确诊为智力障碍,女儿罹患精神疾病,妻子亦因重压而病倒。面对这一系列沉重的打击,魏世杰成为了家中唯一的依靠,他不敢病,更不敢倒下,因为他深知自己是这个家唯一的希望。
苦难中的乐观与坚韧
他说: "我能活到现在,本身就算是比较幸运的了。坚持吧,坚持一段就会有转机了,遇到什么事情就得面对。我自己觉得我有责任,不能放弃这个责任,并且我当时觉得我也有这个能力扛过去。"
在魏世杰看来,生活就像一枚硬币,有幸福的一面,也有苦难的一面,两者皆为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。他坚信,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,即使无法摆脱,也要学会与之和平共处,将其视为生活的一部分。这份对生活的热爱,不仅限于幸福的时光,更包括对苦难的接纳与拥抱。
爱的艺术:恒久忍耐与顺应自然
魏老的女儿燕子,她有强迫症,连喝口水,都有固定的程序,需要站在同一个位置,只喝3口。魏老需要一直按照她的指令,配合给她拿东西。一套吃药的程序下来, 就要花费一个多小时。
魏世杰总是以一种和蔼的态度来对待她,他从来不会责怪女儿,反而以认同女儿的方式去处理这件事。
对于女儿的一切要求, 他都耐心地顺从, 他说:"什么事情你得顺着它的规律,不要硬顶,硬顶有什么好处?"仅仅两句话就显露出魏世杰的生存智慧——顺着事物的规律,不要硬顶。
相比于女儿, 魏老的儿子就像一个小孩子,他会很无助地告诉魏老,若是爸爸没办法照顾他,他就整天吃点便宜的。
可孩子对于魏老却是一种责任,魏老说, 他绝对不能崩溃, 他得勇敢地担起这个单子, 他如果崩溃了, 这个家就彻底散了。
记者问他:"您的这两个孩子报答不了您了"
他说:母爱父爱不需要报答,就是一种自然的人性的一种表表现, 它不是投资。
笔耕不辍,为爱与责任
在照顾儿女的间隙,魏世杰依然坚持写作,这不仅是他年轻时的梦想,更是他面对生活重压时的一种精神寄托。
他希望通过科普文章和纪实小说,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在更多人的心中,同时记录下那些为中国核武事业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。
此外,写作也是他放松身心、汲取力量的方式,让他在现实的困境中找到一丝慰藉。 他说:“在电脑上打几个字,写个故事或我的回忆录,脑子就不想家庭的事了,至少这两个小时就放松了,等于充电一样,再回到现实里感到有力量了。”
为子计深远,父爱无疆
他不惧死亡, 唯独放心不下的是, 自己不在了, 孩子们的生活如何得以保障。
为此,他精心制定了遗嘱,安排监护人,购置医疗与养老保险,留下房产与稿费,为孩子们的未来铺设了一条坚实的道路。
魏世杰先生的故事,是对“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”最生动的诠释。
总结
无论遭遇多少磨难与困苦,只要心中有爱,就有力量去克服一切困难,为所爱之人撑起一片天。加油吧, 努力中的你我。
愿魏老一切安好,健康长寿!
也希望国家能够出台更加完善、更加细致的政策与措施,为像魏老这样为国家默默奉献、承受生活重压的先辈们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与支持。
他们是国家的宝贵财富,是历史的见证者与创造者,值得我们全社会的尊重与关怀。
祝好。